健康園地
+
Health Information
USR跨國交流心得分享-日本岡山縣倉敷美觀地區─地域活化.在地創生 (龔千晴)

在日本岡山縣西南部,有一處被譽為「昭和時代的風景明信片」的歷史街區─倉敷美觀地區。倉敷美觀地區,是一個保留著江戶時代風情至今的歷史地區。倉敷市面向瀨戶內海,是座擁有48萬居民的都市,在江戶時代為商城,而後明治時代發展成為紡織都市,近年更發展為工業都市,同時也是文化產業都市。由於地區受到瀨戶內海氣候溫和、高梁川肥沃土壤等大自然的恩賜,農業與漁業皆相當興盛,而倉敷美觀地區的白牆倉庫和黑色瓦片並列的復古現代風景,散發出像時間停止般的寧靜和美麗,吸引著全世界的人們,更在面對地方人口外流與經濟衰退的挑戰中,展現出令人讚嘆的「在地創生(地方創生)」實踐力。

2025年夏季,我有幸親身走訪倉敷美觀地區(圖一),見證這個結合歷史與創新的城市轉型過程。以下,我將從文化保存、地方產業、社區參與、觀光策略等面向,分享我對倉敷在地創生的觀察與思考。

一、歷史建築保存與「不破壞的創新」
倉敷在江戶時代曾是幕府直轄的「天領」(由幕府直接統治的領地),因運河交通與米倉聚集而繁榮,雖在明治維新後一度蕭條,但保留下來的「白壁土藏」、「黑瓦町家」、「石板道路」成為今日倉敷的寶藏。走在倉敷美觀地區的小巷,彷彿穿梭時空回到百年前的倉敷,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只是建築外觀維持得當,更在於當地居民與經營者對於「歷史空間再利用」的細膩與用心。許多店鋪外觀維持傳統樣貌,內部卻經過巧妙改造,他們並非將老街視為靜態的「古蹟區」,而是視為仍在呼吸、有機成長的「生活空間」。在這樣的思維下,倉敷發展出一種「不破壞的創新」(Creative Preservation)的城市治理哲學:尊重歷史,同時為老空間注入新生命,例如將倉庫改為藝廊、咖啡店,或是設有展示空間的職人工坊。這些「不破壞歷史美感」的改裝方式讓人驚豔,證明了創新並不等於破壞,反而可以是與歷史的對話。
例如,美觀地區的街道上,有許多明治、大正時期的町家建築,這些建築的白壁、木格窗與屋瓦皆維持原貌,但內部用途卻充滿活力。原本的米倉變成了當代藝術空間,町家改裝為咖啡館、特色選物店,甚至還有以「和風文創旅館」型態經營的民宿,融合傳統建築的空間美感與現代旅客的生活需求。其中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是「桃太郎博物館」(圖二)──這不僅是展示童話角色的場所,更是倉敷在地文化創生的象徵。倉敷所在的岡山縣,正是日本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桃太郎》的發源地之一,因此,倉敷也常被視為「桃太郎的故鄉」。

而桃太郎博物館就坐落於一棟改造町家中,外觀保留傳統木造結構,內部則透過互動展覽、漫畫風格的視覺設計與各種角色人偶,讓遊客以輕鬆幽默的方式了解桃太郎的故事與歷史源流。更有意思的是,館內還設有一間特色選物小店,販售融合傳統與現代創意的桃太郎周邊商品,不論是手工布偶、點心包裝還是設計感十足的文具用品,都展現出一種屬於倉敷的幽默與創意。

這樣的空間運用方式,是倉敷在地創生的最佳範例──它保留的不只是建築的「形」,更是文化的「魂」。不但不破壞街區整體視覺一致性,反而讓歷史建築以嶄新形式重新參與當代生活。倉敷也並未因為觀光需求而大規模拆除或仿古建設,而是盡力維持原始的街廓與尺度。例如街道寬度、多數建築高度仍維持一至二層,並未出現突兀的新式商場或現代化設施,而是採用「藏」的概念─即將現代設備隱藏於內部或地下,如空調、電纜管線、Wi-Fi發射器等,以保持整體街區的視覺清爽。這些細節上的尊重與克制,讓人走在街道上能真
正感受到時代的流動,而非僅是造景的歷史複製品。

此外,地方居民與文化團體也長期參與古蹟維護。例如「倉敷傳統建築保存會」不定期舉辦修復工作坊,邀請居民與學生一同參與木工、泥牆修補、傳統塗裝等工藝,讓保存行動不只是專家工作的結果,而是地方社會共同記憶的一部分。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原美術館」,它不只是日本第一座西洋美術館,也是倉敷文化現代化的象徵。由大原孫三郎創辦的這座館舍,在殖民與戰後的混亂時期提供了地方精神寄託,如今也成為吸引文化觀光的核心;以及在倉敷美觀地區的街道上,我無意間發現一間與眾不同的LAWSON便利商店(圖三)。它的外觀保留了傳統白壁黑瓦的町屋風貌,與整體歷史街景和諧共存,彷彿將現代生活功能巧妙地藏進時光之中。這樣的設計不僅沒有破壞街區的古樸氛圍,反而成為一種別緻的存在,讓人眼睛一亮,也不禁聯想到京都那些駐進百年老宅的星巴克、無印良品─是一種融合古典與現代的空間再生範例。

然而,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間LAWSON的二樓竟然設有和服出租服務。這樣的複合式經營模式不僅展現了對空間的靈活運用,更體現出商業經營的敏銳嗅覺:將便利商店作為吸引顧客入內的第一步,在不經意中導引他們發現更多服務,甚至有可能促成遊客在倉敷街區中進行深度旅遊體驗。這樣的搭配,不只是商業行為,更是一種策略性的「體驗設計」,讓人從日常進入文化,從購物延伸到穿上和服、走入歷史。

在地創生最常面臨的難題之一,就是如何兼顧歷史價值與商業發展,而這家LAWSON恰好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答:不是一味仿古或將老屋包裝成純觀光消費,而是在保存建築語彙的基礎上,引入能夠滿足當代需求的功能與創意,達到文化與經濟的共融。而且,便利商店作為居民與旅人最常接觸的「日常據點」,也因此具備了串聯生活與文化的潛力。這樣的觀察讓我深刻感受到,真正成功的在地創生往往不是來自大規模的都市計畫或單向度的觀光開發,而是來自對「空間、生活與文化脈絡」的細膩理解與靈活實踐。這間LAWSON雖然只是我在倉敷旅程中短暫停留的一個場域,但卻意外地呈現了在地創生最核心的價值——尊重歷史、善用空間、並創造讓人願意停下來、走進去的理由。這一切,讓我深刻感受到:歷史建築的價值並非止於「美」,更是文化對話的容器、在地創生的基礎。一座城市若能在現代化過程中,找到與歷史共存的節奏,便有機會成為「活的文化資產」。

二、手工藝與地方產業的再造
倉敷不僅是一座歷史風貌保存良好的城市,更是一個成功將地方產業轉型與文化價值結合的典範。在地創生若只停留在「觀光化」,很容易淪為短期經濟刺激,但倉敷的做法卻展現出一種可長可久的永續經營模式──透過工藝產業的再造,讓地方真正「活」起來。

倉敷過去以紡織業聞名,尤其是棉織品的製造與出口。隨著時代演變,傳統紡織業雖面臨機械化與產業外移的衝擊,許多工廠相繼關閉,但這座城市並未因此喪失它的產業靈魂。反之,倉敷將這段歷史轉化為品牌特色,重新包裝並推出具有「地方認同感」與「設計感」的手工藝商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就是「倉敷帆布」。我親自走訪了一家倉敷帆布製品的手作工坊,裡頭除了販售包包、背袋、文具、錢包等多樣商品外,也設有開放式工作空間,可以看到職人現場縫製與製作的過程。職人們使用傳統機具與技法,但融入現代簡約設計,並強調「耐用、實用、美感」三位一體的品牌理念。更特別的是,這些產品上常常會標記「made in Kurashiki」的字樣,不僅是一種品質保證,更是一種地域認同的展現。

除了帆布,倉敷也是牛仔布的重鎮之一,早在1960年代便是日本牛仔褲的發源地之一。時至今日,許多本地品牌如「Japan Blue Jeans」、「Momotaro Jeans」等,仍堅持在地生產、手工製作與天然染色,並逐漸打開國際市場。這些品牌利用社群媒體與海外展覽積極行銷,不僅吸引國外客人慕名前來體驗,也讓「倉敷=牛仔褲之都」的印象深入人心。更令人感動的是,許多這類品牌與工坊不只是商業體,更積極與當地學校、設計系所合作,培養青年職人,傳承技藝。有些回鄉的年輕人選擇繼承家中工廠,將原本單純代工的產線轉型為設計主導的小品牌,強調「量少質精」的理念。他們的創業故事時常能在倉敷當地的文創市集或觀光介紹中看到,也形成一股地方青年的返鄉潮流。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漫步倉敷街道的過程中,意外遇見了一位親切的年長導覽志工(女性,75歲)。她主動與我們打招呼,並以充滿熱情的語氣向外地來的遊客介紹這一帶的歷史與特色建築。她不僅熟知每一棟老房子的故事,還能講述倉敷紡織產業的興衰與變遷,甚至推薦我們必吃的和菓子與必買的帆布品牌。後來我才知道,這類的導覽其實是可以透過線上平台預約的,且多數由當地退休長者擔任,他們以「生活者」的角度提供最接地氣的解說(下圖四)。

這樣的安排讓我非常感動,也讓我重新思考「地方創生」的定義:不僅是重建建築或開發觀光,更是如何讓在地的每一個人──尤其是高齡者──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角色與價值。日本與台灣一樣都面臨超高齡社會的挑戰,而倉敷用一種柔性又智慧的方式,讓「銀髮力量」成為城市故事的最佳說書人。比起請外地專業導覽員,這些長者更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土地,他們不僅在講述歷史,更是在傳遞一份情感與認同。
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在倉敷,我親眼見證了這句話的實踐。他們不是被社會遺忘的一群人,而是地方創生中不可或缺的知識與文化承載者。這樣的導覽經驗,讓我不只是學到知識,更感受到一份跨世代的溫度。也讓我思考,未來的台灣,是否也能有更多這樣的設計,讓長者在地方故事中,繼續發光發熱。

三、社區參與與居民主體性
在倉敷美觀地區的在地創生過程中,最令人動容的,不僅是建築的保存與產業的轉型,而是那一群默默耕耘的「人」──居民、職人、地方店家、文化推動者。他們才是倉敷能夠長期維持地方活力與文化深度的根本力量。與其說倉敷是一座「被保留下來」的歷史城市,不如說它是一座「被共同經營」的生活型城市。走在街道上,我常常看到當地居民在清掃門前街道、替盆栽澆水、主動與遊客打招呼,這些日常的微小舉動,顯示出一種主人翁意識:這裡不只是「政府打造的觀光地」,而是「我們的家」。這種對地方的認同與參與感,是在地創生最寶貴的資本,也是許多地區常常缺乏的核心條件。

例如,我在訪問某家經營超過三十年的和菓子老店時,店主分享了他如何參與地方文化祭典與夜間點燈活動。他說:「倉敷要熱鬧起來,不是靠市公所辦一兩場活動,而是靠我們這些每天在街上生活的人,一起想、一起做。」這番話讓我深深體會到,在地創生不能只是由上而下的政策設計,而必須是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町家學校」的概念。倉敷的一些老屋被轉型為工作坊或開放學習空間,當地居民與旅人可以報名學習傳統工藝,如藍染、木工、和紙製作等。這些課程多由在地師傅授課,學生可能來自鄰近地區、也可能是從東京或海外特地前來的文化旅人。這不僅促進了技藝的傳承,也創造出「學習型社區」的氛圍,讓文化與生活產生深度連結。值得注意的是,倉敷也十分重視青年的參與與接班。例如當地推動「Uターン(回鄉就業)」與「Iターン(移居地方)」政策,鼓勵都市青年回到故鄉或選擇移居倉敷發展。地方政府與民間合作,提供創業空間、補助租金、連結設計師與老產業,為地方創生注入新血。許多年輕人帶著現代行銷與設計思維返鄉,與長輩協力經營老店,或創立自己的小品牌,成為活化街區的重要力量。

此外,社區居民在觀光發展過程中,也表現出相當高的自我管理能力。他們成立地方協議會,討論如垃圾處理、街區整潔、觀光客行為規範等議題,甚至自主設計多語言導覽牌與街道地圖,避免觀光與生活產生衝突。這些看似細瑣的社區治理行動,其實是創生過程中最具持續性與根本性的力量。

整體而言,倉敷的在地創生不是靠單一政策或明星計畫,而是一群相信土地價值的人,長期累積下來的集體成果。他們讓這座城市不僅美觀,也深刻;不僅吸引觀光客,也讓人願意定居、扎根與回家。這樣的居民主體性與社區參
與,無疑是倉敷地方創生最動人的底色。

四、觀光與生活的平衡經營
在地創生往往面臨一個兩難問題:當地方逐漸受到矚目、吸引大量觀光人潮時,該如何避免過度商業化與文化表面化?倉敷美觀地區的做法,提供了一種值得借鏡的平衡模式──在推動觀光的同時,始終堅守「地方居民的日常生活」這個核心。

走在倉敷美觀地區,最明顯的感受是「不擁擠」,即使是熱門時段,也不會出現像京都清水寺或奈良公園那樣人潮洶湧的狀況。這並非因為倉敷不熱門,而是他們在規劃上有意識地採取「緩慢觀光」與「分流」策略。例如,觀光巴士禁止直接駛入歷史街區,遊客需步行進入,降低交通壓力的同時,也減緩人流對居民生活的干擾。此外,觀光導覽系統主打「自由散策」,不鼓勵大型團體快速打卡式參觀,而是引導遊客細細品味巷弄中的小店與空間,培養對地方的深度理解。

許多店家也自發性地設立「生活區域」與「觀光營業區域」的明確界線。例如部分老住宅僅開放前庭、店鋪部分作為展示空間,後方仍為居民生活空間,兼顧私密與開放。還有一些小巷會特別標註「非觀光通道,請勿拍照」,遊客多能理解與配合,形成一種相互尊重的觀光氛圍。更值得一提的是,倉敷的觀光營業時間多數集中在白天,尤其是上午10點至下午5點之間,傍晚後街道上便逐漸歸於平靜。這看似不合「商業利益最大化」的經營邏輯,卻意外地保留了居民「夜晚生活的空間」讓我感受到這裡並非「為了觀光而存在」,而是一個真正有溫度的「生活地區」。

此外,地方政府與民間合作推出「倉敷觀光公約」,鼓勵遊客遵守在地規範,如不隨意攝影、不餵食動物、尊重商家休息時間等。觀光不再只是單向消費,而是互動性的文化交流。這種「生活即風景,居民即導覽員」的氛圍,不僅提升了遊客的體驗品質,也保護了當地人的生活尊嚴。

對比台灣許多觀光小鎮在節慶或打卡熱潮下失衡的狀況,倉敷的經驗提醒我們:觀光發展不能建立在壓迫居民的基礎上,而是要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真正成功的觀光,是一種雙贏的共存狀態,讓旅人感動、讓居民自豪。倉敷美觀地區之所以動人,不僅在於建築的美、商品的精緻、服務的細膩,而是它始終保有一種「真實的節奏」。那是居民與旅人之間的平衡舞步,是歷史與現代的溫柔交錯,也是地方創生最柔軟、卻最堅定的力量。

五、結語──地方創生的本質,是人與土地的深情連結
倉敷美觀地區的在地創生之路,讓我深深體會到,地方的美,不在於「有多少觀光客拍照打卡」,而在於「能否讓人願意留下來生活」。歷史建築的保留,是對時間的尊重;工藝產業的轉型,是對勞動價值的再發現;居民主體性的提升,是對自己土地的重新認同;而觀光與生活的平衡經營,更是對彼此空間的尊重與信任。

倉敷所展現的不是一種激進的城市開發,而是一種溫柔而堅定的「微改造」,在不改變街區靈魂的前提下,為地方注入新的生命力。這種從地方出發、以人為本、與生活共存的創生哲學,遠比任何口號來得具體而動人。

在走出倉敷美觀地區的那一刻,我並不只是在一座觀光城市裡留下一張照片,而是帶走了一份對「家鄉可能性」的重新想像。我開始思考,自己所居住或成長的地方,有沒有可能也像倉敷一樣,在尊重歷史與文化的基礎上,透過居民的參與與產業的轉型,開啟另一種未來?

地方創生不是只有日本能做,也不是只有倉敷這樣的歷史城市才有條件。它其實是一種態度,一種相信「土地有價值、生活有希望、人群有力量」的信念。若我們都願意多一點觀察、多一份投入,也許,我們的家鄉、我們所愛的小鎮,也能寫出屬於自己的倉敷故事。